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永平县花桥村

  • 永平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5日
  • 来源:永平之声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花桥村·基本情况

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地处澜沧江东岸、横断山脉博南山东山坡中腰,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穿村而过,村委会距永平县城19公里,距离镇人民政府驻地17公里,国土面积31.4平方公里,辖区人口3454人,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绕村而过,大瑞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花桥村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作为“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千年延续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拥有大花桥古村落、古县衙、古税司、古元梅等众多文物古迹和古道文化、马帮文化、宗族谱牒文化、饮食文化等人文资源,厚重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花桥成为了全县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要地”。花桥村“博南古道博物馆”内的元梅有“中国最美古梅”“天下第一壮梅”“世界奇梅”“中国四大元梅之一”的美称。

2012年花桥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省文旅厅评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20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桥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020年大花桥自然村评定为“省级美丽村庄”,2021年被省文旅厅命名为“云南省旅游名村”,2022年大花桥自然村被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省级绿美村庄”。

特色优势明显

花桥村是博南乡愁的记忆,是大理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花桥坚持“以农带旅、以旅兴农、以文润旅”,突出特色乡愁优势,以古道元梅为载体、以博南古道文化为灵魂,着力打造“天下第一奇梅·花桥元梅、博南古道上唯一现存的古驿站·花桥村”文旅品牌。

“一棵元梅”做大特色农业

以花桥“元梅园中园”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大龙潭山水田园风光为外园,博南古道博物馆、古道沿线村居为内园,结合绿美乡村以及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建设,实施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的“四旁”,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的“四地”的绿化美化工程,统筹绿化效益、经济效益,发动群众用好田间地头建好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

博南古道沿线搞好围墙、屋顶、墙面立体绿化,做到应绿尽绿。广泛发动群众用好空闲时间,大量培植移栽古梅,逐步培植形成“中国元梅园”,以“元梅产品”精深加工招商引资,引进具备绿色有机保健品等加工工艺的企业、梅花文化营销龙头企业,全面促进“花桥元梅”转化成产品。

“一条古道”做优文旅产业

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对古道沿线建筑风貌进行抢救性恢复保护,实施“一水两污”和管网、线路入地工程和建筑风貌整治工程,恢复古道原有风貌,保持原真、留住特色、留住古道乡愁,打造古道寻梅·细品时光的博南古道旅居目的地。

在保护好博南古道、古税司、花桥元梅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修复改造博南古道临街民居,收储闲置老旧房屋,发展精品民宿,创建“乡愁体验馆”“马帮文化体验基地”“元梅观赏园”“生态休闲旅居地”,建立民宿接待中心,对村民进行规范化培训,促进村民增收。

“一池清泉”做活特色文化

花桥村有古道元梅文化、狮灯文化、祭树节、担路会等特色文化以及各类丰厚的文化资源。在花桥村打造文化创意园,深入挖掘博南古道历史文化、展示多元民族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同时,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村民文化广场,打造促进邻里交流的共享邻里中心。有效保护民族文化,开展民族特色文化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有较强技艺能力和水平的人才队伍,创作一批体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艺术作品,通过舞台化展示和宣传特色文化。

“一批措施”做好人居环境

花桥村结合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定了10项管护机制,新建大花桥自然村古道驿站1座,建设无害化自然村公厕1座,户旱厕无害化改造289座。把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通过示范引领、细化措施、量化考核、网格管理等方式,以开展“三大攻坚战”为抓手,构建镇村联动、党员带动、群众行动的组织体系,推行卫生“网格化管理”,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中有责、责中有单”,着力增强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认同感,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花桥村户净村美的局面正在形成。

乡愁韵味浓厚

花桥村留住乡愁立足“修旧如旧”,着力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既保护好现有古村落特征,又留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新乡愁。

花桥村围绕古村遗存,对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查、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桥雄狮队进行保护和扶持,对一批明清时期的碑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与收集,博南古道博物馆成为永平博南古道历史文化与宣传永平建设的重要窗口。

深入挖掘永平梅花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加强古梅的开发与保护,提升“千古博南·味道永平”的影响力,为花桥村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同时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文化保障。

发展基础良好

花桥村发展基础良好,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投入资金49.69万元扶持种植大树杨梅20亩、云南红梨300亩、香橼230亩;投入资金129.22万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猪176头、能繁母牛160头,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持续增长。

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促集体经济发展”的理念,建成大龙潭生态休闲园、村级管理用房并投入运营,每年收入达19.8万元,在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约3000元,为群众发展致富产业起到了示范作用,形成了助力富民强农的良好格局,不断加快美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以高水平推动特色产业提质

以建设“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以“元梅”产品为代表的特色产品,推进绿色化标准化生产,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持续增收,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推进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县域近郊旅游目的地。花桥村以元梅作为集聚当地现有资源优势的凝合点、融合现有一、二、三产业基础的熔点、增长乡村经济发展的引爆点,培植梅花综合效益产业,努力探索实践出一个极具特色、不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不断推动花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同时,花桥村作为核桃产业“双绑机制”运营示范点,成立了永平花桥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坚果、蔬菜种植、加工、销售和畜禽销售,以“农户+合作社+党支部+龙头企业”的模式全面促进“花桥元梅”和村内3500亩有机核桃认证转化为经济效能,申报了“花桥69”商标,为打响花桥农特产品绿色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以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道路交通按照“应通全通、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实现村内道路全硬化,水利设施按照“高水低用、低水高调、完善配套”的思路,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夯实发展基础。

花桥村在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上下深功夫、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全力打造“精品示范村”。结合交通、水利、通讯、电力、人居、文体等几大类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6177多万元,实施了美丽乡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传统村落保护、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田园综合体试点、光伏发电、村组道路硬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等2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2年先后又实施了30万元花桥村省级美丽乡村奖补项目、10万元花桥村麦园边携手兴乡村项目、360万元花桥村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

以高站位抓实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发展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刚性约束,厚植最美生态底色,提升绿水青山颜值。深入推进河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源头、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河湖排污口整治。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持续开展生态村庄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卫片执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遏止新增违法用地。严格落实“林长制”,加强资源林政管理,抓实森林防灭火工作。

以高质量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健康乡村建设,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防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纵深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动环境卫生治理和社会健康管理全面转变。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落实“贷免扶补”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做好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7.56万元,部分村集体经济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全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设立公益性岗位,带动了建档立卡户的发展,筑牢基础、不断发展。

花桥村立足特色优势的挖掘和培育,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以及自然环境,旅游品牌得到培树,让乡愁留在了花桥,让花桥村真正成为“乡土教育的课堂”,成为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作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