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东岸。横断山脉博南山东山坡中腰。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博南古道博物馆内。元代所植,树高6.9米,胸径70.7厘米,基径71.9厘米,树龄近800年,为目前云南仅存的三棵元梅之一。这是元梅的“身份信息”。
“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诗人窦居炎笔下,元梅韵胜格高,是天地之精灵。“普照寺建于元……庭前有元梅一株,猗曲苍劲,遍生藓苔,每当岁首,花枝盛开,花皆重瓣,实则对生。”《永平县志稿》里,元梅张合四方,是自然之尤物。
拾级而上,入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博南古道博物馆,满目元梅。细看,数万枝条细而坚硬朝向天空,树身满覆苔藓老成褐色;树干屈曲盘旋延伸舒展又迂回冲突拐转纠结,有的像“虎卧凤阙”“龙蟠虬结”,有的像“龙跳天门”“笔走龙蛇”,更神奇的是,树干拐转纠结处虽累累疤痕,却青枝葱茏。2006年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唐健寻梅至此,目睹这番奇绝,欣然以身相许。此后18个春秋,他和他的团队在永平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梅群。质朴的村民报之以“护梅大使”匾牌和“花桥村荣誉村民”证书。
“一花”引得“百花”开。何水法、郎森、刘曦林、王言彬、王一娟、张桐瑀、曹靖、刘西园、杨金月、曹建华、张弓、陈鹏、谢朝阳等数百位知名画家、书法家、摄影家、媒体记者以及喜梅人士接踵而至,承欢元梅膝下,“世界第一奇梅”“中国第一壮梅”“中国最美古梅”名扬四海。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画学会、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国林学会、梅友公社、中国林业美协年年聚首花桥村,“对话”五朝古梅,探讨梅花精神,共话永平“梅”好明天。
“梅”好生活,如约而至。
永平县十届政协闻“梅”而动,“元梅园中园”和“古道万梅”项目,“梅”景上新,扮靓乡村,花桥村“美丽”变“和美”。 ⠼/font>
博南镇党委、政府致力于元梅保护与开发,“一棵元梅”成就花桥村接连斩获“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绿美村庄”、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等殊荣。
村“两委”授予云南希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元梅采摘权、产品研发销售使用权,倾情支持公司依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技术力量,研制纯发酵工艺特制青梅酒。村里用公司每年支付的5万元“保健费”,让元梅永葆生机活力。
村民武姐开办的古道元梅客栈,生意细水长流;肖大哥改造祖传老屋,把各种山茅野菜摆上了游客“C”位;山隐设计集团总裁李健明返乡兴村,把村里空置的古宅老屋点化成珠、串珠成链,花桥村在复古与现代的时尚碰撞中,变得悠悠扬扬,亦动亦静,越来越“潮”。
“荣誉村民”唐建在村里办起了“古梅画馆”和“花桥乡村美术图书馆”,每逢寒暑假,他都带着博士生、硕士生前来传道、授业、解惑,成了新时代的“大先生”。
花桥元梅,穿过800年时光洪流,仍“梅”貌如初。盛夏时节,它绿叶洋洋洒洒,青梅如翠珠点缀其间。寒冬腊月,它千花万蕊,扮靓了春天,陶醉了游人。
“梅花开的时候,就是我们村最热闹的时候,许多‘老面孔’‘新朋友’都自驾游来了。花桥的‘朋友圈’年年扩大,花桥的‘幸福圈’年年升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军说及元梅,兴奋又期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