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信息

生活里的永平味道|博南镇花桥村:千年古村的新鲜事儿

  • 永平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7日
  • 来源:永平之声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来试试,这就是年轻人喜欢喝的咖啡,喝了一辈子的茶,现在家门口开起了咖啡店,我们也来尝尝鲜。”家住花桥村大花桥四组的杨新民端着咖啡向好友吴应松走来。今年以来,花桥村新营业的书吧、民宿、百姓茶摊成为花桥群众口中的热词,喝茶、看书、品咖啡是忙碌了一天之后的新型解压方式。

花桥村地处横断山脉博南山东麓,是“博南县”治所在地,南方丝绸之路穿村而过,这里保存着最为完整的古道遗址,有“天下第一奇梅”——花桥元梅。过去,花桥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缺乏谋划打造,守着千亩良田却生产效率低下,大量青壮年只能外出务工提高收入,部分房屋闲置破旧杂草丛生,曾经热闹的边屯要驿落寞沉寂多年。


以梅为“媒” 古村迎来新客 

《永平县志稿》记载:“普照寺有元梅一株,猗曲苍劲,遍生藓苔,每当岁首,花枝盛开,花皆重瓣,实则对生。”民国元年李根源、赵藩途经普照寺,合题“元梅明茶之刹”匾额。

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唐建寻梅到花桥村,为元梅的古朴苍劲、婆娑多姿所震撼,次年开始带学生和好友到花桥写梅画梅,每年如约而至从未间断。在唐建老师等人的宣传推介下,花桥元梅在国内梅花界声名鹊起,2020年第一届“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在花桥村举办。“这棵梅花看了一辈子只觉得很大很漂亮,现在看这些老师从全国各地来我们这里画画才知道它这么稀奇。”村里老人何寿荣说道。

依托元梅,唐建老师在村里办起了古梅画馆,邀请国内著名书画家共同参与“走进花桥村送文化下乡”活动。2020年以来,唐建团队每年在古梅画馆举办“唐建师生画梅艺术展”,利用寒暑假为村民举办学术讲座、艺术辅导、义务授课,花桥村群众对元梅和书画有了新认识,村民武姐在“新客”的鼓励下开起了古道元梅客栈。2023年云南·永平“花桥69”博南古道徒步越野赛、2024年云南永平·中国梅花学术研讨会暨名家邀请展相继在花桥村举办,唐建老师被花桥村委会授予“花桥村荣誉村民”称号,越来越多的“新客”逐渐融入花桥,花桥以“花”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筑巢引凤 古村有了新业态

随着花桥村逐渐有了热度,如何把“流量”变为“留量”成为新难题。近年来,花桥村紧抓乡村振兴机遇,乘着沪滇帮扶的东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花桥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花桥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沪滇携手兴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古道万梅等项目,将强弱电入地,改造污水管网将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改造瓦屋面6500多平方米、外立面21000多平方米,新修建停车场1284.98平方米,公厕11座,完成1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古道沿线种植梅树1254株。2023年,引进上海山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入驻运营,将村集体收储的废旧闲置住宅、空闲地打造为书吧、百姓茶摊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及民宿、餐饮等旅游新业态。2024年“五一”,“花桥69”少儿演出、“花桥69”本土音乐节、“花桥69”老协演出等文化活动在书吧轮番登场,外来游客3000余人次。

大量的人流让花桥村更多隐藏的手艺人“重出江湖”,古法玉米糖、灰挑糖、油粉卷粉、麦芽水、凉虾等70后记忆中的零食开始出摊。老人们每天在百姓茶摊聚会,喝茶、带娃、话家常,沉积多年的古道要驿呈现出久违的热闹场面。“百姓茶摊的茶具、水壶这些都是现成的,每天都喜欢来这里泡壶茶和大家闲聊一下,累了还可以去书吧看看书,换换口味试试咖啡气泡水,日子就是个自在。”今年70岁的吴应松表示。

整村发展 群众增添新收入

如今的花桥,数百座农村小院古朴秀美、鳞次栉比,绿树环绕、清泉潺潺,是集文化体验、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花桥人气汇聚,部分村民抓住机遇开起了特色农家乐。散养的土鸡、吃净粮长大的猪、山里采的树头菜、林子里捡的菌子、自家种的蔬菜、本村泉水点制的豆腐、自制的香肠和腊肉,原生态就是花桥最好的招牌。

“不一样的,野生的味道更好,麻烦不怕我们就是要野生的,大家来我们山区吃饭食材就得够‘土’。”阿敏家的小菜馆的老板杨时敏坚持。作为在花桥村最开始做起游客生意的一批人,杨时敏的“生意经”也是花桥村聚焦特色做优做强奋进的发展史。“以前我是专门做客运生意的,近两年来花桥游玩、小住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老房子在镇村领导建议下修旧如旧,加上我的手艺开始尝试做农家乐,开业第一个月收入就有6000多元。”截至目前,花桥村有小卖铺、饭店、客栈等20余家,全村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花桥群众也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就近创业,越来越多的花桥群众端起了“文旅”的饭碗。


作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