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试点领域信息 / 生态环境
  • 索引号: 34295063X/2024-00245
  • 发布机构: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年12月18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的公示(一)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8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的要求,经审查,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期:20241218-20241224

听证权利告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大理市龙山行政办公区大理州生态环境局

联系电话:0872-2110732  邮编:671000

项目名称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洱源县右所镇

建设单位

洱源县林业和草原局

环评文件类型

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大理厚德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洱源县右所镇,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主要涉及西湖东岸缓冲带提质增效及管理能力建设工程,二期主要涉及西岸面山植被恢复工程、湖滨岸线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工程建设内容涉及:(1)西湖东岸缓冲带提质增效工程:西湖东岸湖滨带1287.9亩;(2)湖滨岸线生态恢复工程:岸线生态恢复10402m;(3)西岸面山植被恢复工程:西湖西岸面山修复398.4亩。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1、废气

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的装卸、土石方堆放及运输车辆出入等过程,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机械设备燃油废气、清淤恶臭。

2、废水

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施工废水、生活污水、雨季径流及地下输出水。

3、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及外来物种清理控制过程所得的动植物残体。

4、噪声

项目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噪声,噪声源强约为70100dB(A)。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具有阶段性、间歇性、不固定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5、生态环境

1陆生生态影响

本项目工程建设将一定程度上改变评价区土地利用格局,使园地、林地等地类面积减少,对项目区生态效益造成一定影响,但本项目为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对项目区的水生生态、陆生生态有利,工程占地影响将减缓,因此工程建设对评价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是有限的。

施工期对陆生植被的影响主要是对西岸面山植被的局部破坏及各类工程对草地、林地的占用,但施工结束后通过植被恢复措施和生境自然恢复过程,被占用的自然植被类型及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将可以逐渐得到恢复,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是有限和短期的。进入运营期,受施工影响区域的植被种类将逐渐得到恢复,植物物种的合理配置将会丰富区域植物种类和数量,提高区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将逐渐改善。

工程建设对动物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项目施工期间,鸟类会通过飞翔来避免项目施工所造成的影响,工程施工一般不会造成鸟类个体的死亡,对评价区多数鸟类而言,工程建设将使其生境和栖息地有所减少,影响到其种群数量;兽类会通过迁移来避免项目施工所造成的影响,但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造成部分兽类生存生境、活动区域、捕食生境的丧失。对兽类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在项目的施工期间,多数爬行类也会通过迁移来避免项目施工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对爬行类的影响有限。但是,两栖动物由于活动范围狭小,不能有效地避免项目施工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施工期间对两栖动物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大。但该工程的实施不会导致任何物种的消失和密度大幅下降。当项目施工期结束后,迁移出评价区的动物中的一部分会返回原来的栖息地,大部分会在评价区周围的临近区域重新分布。总体而言,工程建设对动物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2水生生态影响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入湖河流入湖口及入湖沟渠入湖口水域透明度出现下降,可能降低区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浮游植物密度降低,从而降低影响区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最终对影响区水生食物链造成影响。对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来讲,在运行初期浮游动物种类和丰度呈现较低的水平,但浮游植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随着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不断增加,浮游动物的丰度也会逐渐恢复。施工建设可能会降低施工点周边局部小范围的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但不会对评价区域内浮游动、植物的整体种类、结构组成造成影响,只是对局部的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对湖滨缓冲带沟渠、河流入湖口底质的扰动,将会直接伤害到底栖动物,也直接改变了其栖息环境。同时,施工所产生的悬浮物以及施工机械漏油也会影响到附近水域底栖动物的呼吸、摄食等生命活动。

随着施工结束,运营期水生态环境可得到一定的修复、改善,水质变好,水面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将增加,将对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带来有利影响,同时,项目建设将进行水生植物配置,合理布局的植物配置将有利于恢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6、环境风险

施工期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为:施工期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风险、施工机械碰撞导致的溢油风险。溢油事故的发生会通过地表水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

1、废气

本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来源于来往车辆汽车尾气,西湖管理用房、生态公厕等处的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化粪池)等设施会产生少量恶臭。

2、废水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管理人员、参观及科研人员、外来物种、杂草清理及面山植被灌溉等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

3、固体废物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来往游客及科研人员生活垃圾、湿地植物收割残体和垃圾清理。

4、噪声

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泵产生的噪声及人员活动噪声、来往车辆噪声。

5、生态环境

1)陆生生态影响

进入运营期,管理通道、文化长廊、巡护步道、停车场等并非封闭,处于游人活动频繁区域,对游人的吸引导致区域内游人数量逐渐增加,游人的不文明行为等会对区域内的植被资源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破坏。

2)水生生态影响

工程建成后各涉水工程不阻隔河、湖的连通性,不影响鱼类的洄游对水文情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工程建成后,生态流量基本满足鱼类繁衍的要求,对评价范围内的短距离洄游鱼类生存繁衍较为有利。项目建设极大程度地改善了项目区水域条件,运营期鱼类生存空间增加,饵料生物的资源量也会有所增加,有利于鱼类摄食,将有利于鱼类种类和种群的扩大。

6、环境风险

项目运营期于西湖设置1套打捞清洁船,使用柴油,打捞船用于河道、湖泊水域内的水草、外来物种、水浮莲和水面漂浮垃圾的采收、打捞、滤水、储存、输送等清理工作。项目属生态建设工程,运营期本身不涉及风险物质的存在,主要考虑打捞清洁船发生漏油事故风险及生态风险(生物入侵)。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

为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废气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易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应伴随洒水,使作业面保持一定的湿度;

2)不需要的建筑材料应及时清运;

3)规划好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与时间,尽量避免在繁华区、交通集中区和居民住宅等敏感区行驶;

4)使用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运输车辆,加强车辆的保养,使车辆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严禁使用报废车辆等。

5)施工过程中原料的使用,提前安排计划运输车辆,当天使用的原料当天运输至项目地并当天使用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建筑垃圾、清理出来的动植物残渣委托协议单位日产日清,不在项目区临时堆放;施工现场采用防尘网、围挡减少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运送物料的车辆采取压实和覆盖措施,不过满装载,减少扬尘产生;临时运输通道及时进行清扫,运输车辆进出时低速行驶,减少汽车行驶扬尘产生对沿线的保护目标的影响。

2、废水

1)生活废水

生活废水依托村落及乡镇现有生活设施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废水不外排。施工期在注意管理施工人员个人行为,严格施工管理生活区管理的前提下,工程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对区域地表水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2)施工废水

项目施工扰动废水一般会在湿地内自行沉淀后留在湿地内。不会对周围地表水体造成污染影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施工废水经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不会排入地表水体,对周围地表水体造成污染影响。

3)雨季径流

项目施工期拟于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材料运输车辆进行遮盖;在开挖湿地上、下游修筑围堰,将周边汇水截引至下游沟渠,对湿地开挖基坑内采用水泵抽排水,废水经沉淀后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施工工序,不外排;施工开挖后及时进行防护,施工场地及时清理;施工过程中检查好车辆运行状况,加强道路监控,减少车辆漏油现象的发生。通过采取如上措施后,施工雨季径流对地表水影响较小。

4)地下渗水

施工期可通过将该部分出水抽排至预设沉砂池,与施工废水一同沉淀后用作施工场地洒水降尘和施工区植被恢复绿化用水,不外排。施工开挖后及时进行防护,施工场地及时清理。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好车辆状况,加强道路监控,减少车辆漏油的现象,尽量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

总体而言,项目施工属短期行为,施工期环境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不会对周围地表水体造成较大影响。

3、固体废物

本项目各期各段工程之间合理调配利用,各期各工程产生的土石方用于各期工程的回填使用,本项目不涉及废弃土石方。外来物种清理控制过程产生的动植物残体,外运至西湖东岸北侧的顺丰环保公司处理站,做无公害处理,制作有机肥料,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剩余部分清运至相关部门指定地点合理堆放。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纳入当地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4、噪声

1)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作业时间,晚22:00至次日早6:00之间禁止施工作业。

2)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机械放置位置。

3)加强操作人员环境意识。

4)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合理布设产噪设备,施工机械应尽可能设置于场地中间或远离敏感点位置。

5)必要时设置施工隔声屏障;并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管理,进出车辆应低速禁鸣。

6)施工前应该通过粘贴公告、口头告知等方式告知周边居民施工进度及作业时间,听取居民的意见并征求同意等。

总体而言,施工期通过采取如上措施后,项目施工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较小。且项目施工属短期行为,施工期噪声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

5、生态环境

1)为了促进施工区物种的恢复,工程施工前应做好生态保护规划,施工时应保护好施工区周边乔木、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

2)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湿地植被的破坏,严格按照项目批复的工程设计施工,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管控,不能占用征地范围外的新的占地。且要严格控制项目临时建设用地,节约保护区内用地,以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施工前期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施工期加强施工管理,避免对野生动物个体及栖息生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4)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周期。本项目周边为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工程施工期间,严格控制在规划用地范围内施工,不干扰周围动物,对高噪声施工装备安装隔声设备,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

5)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监测,如发现成群的保护鸟类,应临时停止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采取明确的奖惩措施,严禁施工人员不按规定时段施工及猎捕保护动物的行为。

6取、排水措施。施工期优化取水方案,减轻鱼卵仔鱼卷载效应。严格落实施工排水方案,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不外排。

6、环境风险

1)施工单位应确保施工机械设备人员的业务技术符合要求,对可能出现事故溢油的人为原因与自然因素应学习、了解,提高溢油危害的认识及安全运输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2)施工单位应及时掌握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预先采取措施,以减少事故隐患,为安全施工提供支持保障,创造有利的条件。

3)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减少各类施工机械车辆碰撞的几率,加强机械设备的检修及维护保养。

4)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溢油事件的发生。

5)施工期间如遇到恶劣天气必须将工程机械车辆及时撤离,保证设备的安全,防止溢油。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

项目运营期通过控制车速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汽车尾气影响。且项目周围视野开阔,有利于汽车尾气迅速扩散,加之周围绿化率高,可从一定程度上净化气体。可见汽车尾气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工程运行期间,西湖管理用房、生态公厕等处的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废水处理设施(化粪池)等设施会产生少量恶臭。运营期拟采用带盖垃圾收集桶;且化粪池拟采用地埋式,并于周围区域设置绿化隔离带减轻恶臭影响。

通过采取如上措施后,项目运营期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废水

1西湖管护用房、生态公厕所所在区域均已设置市政污水管网,运营期各管护用房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其中,氨氮、总磷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B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可得到合理处置。

2)设置合理规模的化粪池,确保生活废水停留时间满足要求。

3)运营期需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相关要求设置防渗分区,并采取相应的分区防渗措施。

4加强日常巡检工作,及时发现跑、冒、漏。

5加强化粪池的检查、维护,落实责任人,检查、维修人员要按照相关标准认真执行,定检后要验收,并做好记录。

3、固体废物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管理人员、来往游客及科研人员生活垃圾、湿地植物收割残体、垃圾清理工程。

1)生活垃圾

运营期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纳入所在区域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可做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运营期湿地植物经打捞后,用于附近农田堆肥处置。

3)湿地垃圾清理所得的生活垃圾纳入当地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可得到合理处置。

综上,项目运营期各类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妥善处置,处置率为100%

4、噪声

1)优先选用低噪声水泵,并做到定期保养和维护。

2)泵站周围提高绿化,充分利用绿化降噪。

3)水泵均采用橡胶减震及橡胶接头,水泵出口装消声止回阀,经减震、隔声等措施处理。

总体而言,运营期项目所在区域较广阔,且周围绿化率较高,通过采取隔声措施,经绿化及距离削减后,人类活动、来往车辆及水泵噪声对声环境基本无影响。

5、生态环境

运行期应加强巡视、宣传,与相关管理部门加强联动,对游人加强引导、对不文明的观景行为加强管理,结合管理通道、文化长廊、巡护步道、停车场等的结构及功能,在游人集中且比较显目的位置设置生态环境保护警示牌,严禁游人采摘、踩踏等破坏区域内的植被资源。

6、环境风险

1)加强打捞船的管理,对打捞船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定期检修,控制运载量。

2)确保打捞船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符合要求,对可能出现事故溢油的人为原因与自然因素应学习、了解,提高溢油危害的认识及安全运输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3)加强对打捞船操作人员的驾驶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溢油事件的发生

4)打捞船配备吸油毯、集油桶等应急物资,确保事故状态下可随取随用,将事故影响尽量控制在小范围内。

5)制定清理计划,按计划定期对外来物种清理控制;

6)合理处置清理所得的外来物种残体。

7)加强外来物种知识培训,确保及时发现项目范围内的外来物种,并进行清理控制等。

公众参与情况

建设单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4号)要求,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中,通过现场、网络、报纸公示、现场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征求公众意见,在征求意见期间,未收到公众以邮寄或电子邮箱形式发送的公众意见调查表,也未收到公众反馈的电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