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15248770H/2023-00346
  •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司法
  • 发布机构: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1671990649000
  • 发文字号: 永政办发 〔2022〕 74号
  • 体裁: 通知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平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 永平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6日
  • 来源: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有关单位:

《永平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226

(此件公开发布)


永平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永平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大理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永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永平县“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不断深化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地震预警等项目和工程建设,全县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防震减灾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防震减灾现代化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1.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云南子项目永平涉及项目,新建、改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4个,在2021521日漾濞6.4级地震等地震事件中,预警信息发挥了有效预警作用。新增地震宏观骨干观测点6个、AETA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1套、水温自动观测设备2套。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6级。

2.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与防治稳步推进。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脱贫攻坚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完成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3项,城乡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明显提升。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州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小区、村)4个。在全国率先开展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试点,昌宁5.1级地震全国首家获得农房地震保险理赔753.76万元。全面完成昌宁5.1级、云龙5.0级、漾濞5.1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3.防震应急救灾能力不断提升。修订了《永平县地震应急预案》《永平县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永平县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操作手册》。持续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全县依托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民兵预备役等力量组建了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持续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震情会商与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实现与省州地震部门互联互通。建成应急避难场所47个,面积达35万平方米。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不断完善,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点)8个。县级多次组织综合性地震应急演练或桌面推演,举办了地震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妥善应对处置了云龙5.0级、漾濞5.1级等周边地区的破坏性地震和县境内发生的3.2级、3.1级、3.4级等强有感地震事件。

4.地震科技和社会服务取得新成就。建立灾情速报网点7个、科普宣传网3个。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各类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12200余册(页),宣传82场次,展板34次,宣传标语280条,科普讲座12场次、3500人次,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所、州级示范学校23所、县级示范学校55所。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永平同全国、全省全州一道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十分关心、关注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保障需求不断增强,防震减灾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财富不断增长、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分布高度集中,特别是快速交通系统、油气运输管网、电网系统、水电枢纽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日益增多,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关联,各种隐患威胁相互叠加,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深刻改变了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格局。云南7级地震平静时长突破历史记录,“十四五”时期震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1.“防大震、救大灾”能力不足。大震巨灾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自救互救、应急避险能力不强,缺乏地震应急处置经验。地震科技支持及大震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不足,地震次生衍生灾害防范能力不强,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2.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地震观测系统的运维投入与台网规模不相适应,观测环境干扰因素不断增加。防震减灾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信息服务的范围和形式、时效和质量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地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公共服务以及“全灾种、大应急”联动协同新需求。地震部门人员编制少、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3.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强。永平县的国土面积全部处于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山高坡陡箐深、地形地貌复杂,大部分人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目前,对大震构造认识仍有不少盲点,灾害风险底数不清。油气管线、高速公路、铁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大。

4.地震科技支撑与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对强震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时空演化特征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地震预测预报领域核心关键问题仍需持续深入探索。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技术落后,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高全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为推动永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安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动员全社会积极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提升地震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以服务需求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断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3.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树牢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风险演变规律,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4.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断健全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紧密结合永平实际,聚焦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和制约瓶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推动全县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5.坚持系统观念,主动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全局。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和各项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科学系统谋划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统筹安全和发展,科学谋划事业发展方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攻坚克难,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初步建成与国家、省、州规划相衔接,与永平震情灾情形势及防震减灾任务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现代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地震预报预警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地震科技和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有新发展,高质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较好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

“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内容

预期值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地震监测水平

永平县境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4级。

地震速报预警水平

配合省州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震后1分钟左右实现全省2.5级以上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初报、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部分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不低于80%

地震预报准确率

6级地震能做出较好的中长期预测,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覆盖率

按要求完成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覆盖面积

100%

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设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覆盖率

100%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成率

县、乡镇和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率达100%

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水平

加强与省州地震部门的沟通协作,震后40分钟内提供快速评估结果。

地震救援队伍规模

继续推进县级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能力持续提升。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事项

面向公众服务、行业专业服务和政府决策服务

公众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比例

不低于18%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夯实监测基础。根据《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和省州地震局的统一部署,优化和加强地震观测站网和观测学科布局,实施好永平境内的地震台(站)网改扩建工程,推进信息化支撑、智能化运维、资料实时共享的现代化综合立体地震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地震监测台站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质量。

2.强化地震预报。优化地震长、中、短、临预报业务,健全完善地震趋势预测、危险区判定和短临预报指标体系。加强地震震情跟踪分析,进一步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和地震会商技术系统。构建并完善地震预测评价体系,力争做到中期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所突破。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新时期群测群防队伍和体系建设。

3.强化预警服务。根据省州地震局的统一部署,依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成果和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形成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手段,精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扩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1.摸清风险底数。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支持,实施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

2.加强抗震设防。深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放管服”改革,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抗震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大力推广应用减隔震新技术新材料,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为基础,强化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服务和指导。继续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开展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提升房屋设施抗震能力。围绕新建高速公路、大中型水库大坝等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以及地震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确保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继续完善地震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落实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协同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协同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三)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构建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县、乡镇、村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部门协作,鼓励社会参与,形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合力;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技术系统。

2.增强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拓宽公共服务领域,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手段,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提升地震应急服务能力

1.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县、乡镇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防大震、救大灾应急能力。统筹推进地震灾害专业救援、卫生应急、通讯等队伍标准化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装备器材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创建。县级每年开展应急演练不少于1次,各行业主管部门每年至少开展1次地震应急专项演练或者以地震应急为重点内容的演练,各乡镇每年至少开展1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或者自救互救应急演练。强化宣传引导,规范和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地震救援。

2.保障应急响应。建设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评估系统,提高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信息化水平,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服务水平。规范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推进地震现场应急队伍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防范次生、衍生灾害。协助配合省州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编制地震烈度图。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提升大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五)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和人才支撑

1.强化基础支撑。以传输能力和接入能力为重点,推进与省、州地震部门信息节点建设。按照行业标准和我县实际,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网融合推进与应急部门、省州地震局和有关单位的对接,保障大震巨灾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高效互通;对接震灾高风险行业,提供专项信息服务;通过公共传媒平台和社会公众移动终端,提供预警信息快速“直通车”服务。

2.加强人才支撑。实施全员素质提升计划,加强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努力培养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的学习培训活动,锤炼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业务和行政管理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员教育培训,推进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与素质提升。

(六)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1.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等防震减灾业务和服务标准。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升执法效能。广泛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提升防震减灾法治能力。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2.加大科普宣传。统筹抓好重点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规划和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进入综合科技场馆、主题公园等公共场所,为社会公众提供体验式科普服务。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加强专兼职科普员培养,实现省级示范学校科普辅导员全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规划的纵向衔接并组织实施。健全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有关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规划指标,落实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细化措施,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健全投入机制

完善和落实好防震减灾领域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与县情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落实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建设。

(三)统筹协调发展

强化行业内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加强部门行业规划横向衔接,确保有关规划总体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协调互补。建立防震减灾有关行业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协同发展,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四)开展检查评估

建立健全检查评估制度,开展规划实施跟踪考核。制定规划实施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工作,加强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结果的运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