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15248770H/2023-00441
  •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1675295715000
  • 发文字号: 永政办发 〔2023〕 3号
  • 体裁: 通知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平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永平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2日
  • 来源: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有关单位:

《永平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22

(此件公开发布)

永平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大理州“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永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和要求,结合永平县气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永平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1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多次调研指导气象工作,对气象工作给予肯定,在落实地方性津补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维持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充实了本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象综合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永平县气象观测站网不断完善,观测逐步实现自动化、业务化、集约化。2016年完成永平国家气象观测站提升改造,建成一套DZZ5新型自动气象观测站;2017年至2020年逐步对人工观测项目全部升级,先后布局了自动日照仪、降水现象仪、天气现象智能视频观测系统,202041日国家气象观测站全面实现自动化并正式投入使用,综合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认证。

天气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展短临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制定“内响应、外联动”工作规范,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服务流程的规范性。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逐步开展精细化“靶向”预警,2022年汛期开始,采用“1262”强降水递进式服务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建成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行政村全覆盖,预警信息覆盖率稳步提升。

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成立永平县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空域申请系统。在各乡镇设有5个流动作业点,常态化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配置1套便携式应急气象站用于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开通“直通式”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编制了《永平县烤烟种植气候区划和烤烟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党建和业务融合逐步深化。坚持把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推进以党建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在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8年,永平县气象局党支部被评为永平县第一批规范化建设达标党组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永平县属典型的印度洋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水平、垂直差异显著,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且灾害频发,气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县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综合观测站网的布局和观测能力有待提高;精细化精准化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亟待提升;面对多行业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滞后;业务用房、业务支撑平台和业务运行环境建设薄弱,台站基础能力有待提升;稳定的地方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气象财政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三)“十四五”发展面临形势

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明确了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加快建成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及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部门更好地发挥趋利避害作用提出新要求,对高水平的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更加迫切。气象发展进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必须从更大格局上谋划,必须在更高质量上发展。

当前,我县正处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生态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期,为推动永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必须紧扣永平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必须将气象事业发展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精密监测体系、精准预报业务、精细服务产品,加快形成永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高气象服务保障永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永平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和体现在气象事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发展气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气象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统筹配置气象科技资源,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与发展,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标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丰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益,打造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为永平经济社会发展、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三)发展目标

2025年,永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服务国家战略和永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

——气象监测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聚焦永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提高气象保障服务基础支撑能力为主线,优化观测站网布局,发展生态及应用气象观测,补齐监测盲区短板,强化观测站网通信保障能力,健全观测业务体系,着力提高气象综合监测的精密水平。

——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新水平,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和公众覆盖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坚实屏障。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托研究型业务创新团队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研究型业务,促进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

——气象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新提升,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标准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台站基础能力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精密气象监测体系

面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观测站网布局,实施精密监测能力提升工程,补齐监测短板,填补监测盲区,发展应用气象观测,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强化运行保障能力,健全观测业务体系,着力提高我县气象综合监测精密水平。

1.优化综合观测站网布局。完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加强关键区、重点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实现平均间距小于10千米,具备四要素以上观测能力站点达60%以上。提升自动气象站观测性能,使空间范围和观测要素更加切合气象服务需求。针对地形复杂、易灾偏远乡村,增补小型化、轻维护的自动气象站,提高暴雨、山洪、泥石流等主要灾害的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强化雷电灾害易发区、重点旅游景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防御体系建设,增强雷电灾害防御服务保障的精细化水平。

2.推动应用气象观测站建设。以大坪坦生态茶园、金光寺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弥补我县在特色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的空白,推进土壤水分、辐射等观测业务布设及应用。拓展高原特色农业、交通、旅游等应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使气象观测数据能更好地应用于气象服务中。针对茶叶、核桃、烤烟、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布设观测站点,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3.强化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提升观测设备现场维修维护能力,加强观测仪器储备供应能力,有序推进自动气象站业务装备迭代更新,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做好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运行保障。强化台站业务基础设施对观测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功能,按照气象观测质量体系建设要求,提升县级气象装备保障仓储标准化建设,优化基础业务运行环境。

4.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气象探测环境监测,稳步推进观测场迁建工作,落实拟迁新址观测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

(二)健全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立足永平气象工作实际,持续建设和完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构筑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组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应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建立全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应用云南省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客观分析全县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科学预判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深化气象部门与保险机构的合作,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巨灾保险中的应用。应用云南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系统,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细化水平。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水平,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和保障机制。在重点水库、干旱地区、森林火险高危区、粮食生产和烤烟种植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增加库塘蓄水、抗旱防雹减灾、森林防灭火、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

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依托国家级、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推进本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软件本地化应用部署,应用基于新技术的精准靶向预警信息发布技术,提高预警信息直达政府决策者、部门应急责任人、企事业负责人和社会公众的时间提前量,为各涉灾部门提供突发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和基于大数据的辅助决策服务;深化与应急管理、新闻广电、移动通信部门间的合作,创新融媒体应用,通过应急广播系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多渠道多形态发布,提升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提高农村气象及次生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乡村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行政村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健全乡镇信息服务站,统筹建设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员等“多员合一”的基层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在雷电灾害高发、群众需求强烈的地方继续推进农村防雷减灾工程建设。

2.服务永平发挥品牌优势

提升气象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水平。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实现交通、旅游、出行、健康、安全、运动、户外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种类达10种以上,拓展实况类、预警产品、短临预报、中短期预报、延伸期、气候类产品等不同时效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数量。加大公共媒体发布合作力度,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

助力打造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发挥全县优美自然风光和高森林覆盖率优势,结合气候多样性等气候特征,开展康养气候资源普查,加强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生态品牌评价工作,推进认定“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县。开展宜居气候、康养气候、度假气候等指标监测评估,为我县康养旅游产品提供服务支撑。

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精细化智慧化气象服务能力。加强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粮食产量预报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产品,保障粮食安全。完善分灾种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作物精细农业气候区划,助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3.服务永平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

(1)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补齐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建设短板,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的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建设,优化作业点布局,作业点选址重点考虑在雹灾多发区、高原特色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逐步推进新型火箭流动作业车载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作业指挥平台,提升指挥调度、作业条件识别和区域联合作业水平。推广应用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作业能力。加强作业装备、弹药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依法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备案和培训,落实空域申请、作业安全保卫、作业站点巡查等工作制度,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推进作业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更新改造,淘汰落后和老旧火箭装备。完善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地方相关标准,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强化高原特色农业保障服务。开展干旱、冰雹、大风等灾害的调查评估、精细化区划工作,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针对高山生态茶、核桃、药材、农经作物等高原特色农作物种植重点区域和重要农事季节等关键时间节点,加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积极开展重点区域常态化、专业化人工增雨()作业,发挥其在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水、森林草原防火灭火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业务服务流程。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生态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应用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及预报预警。

(3)强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和气候品质服务

推进《云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的宣传贯彻与实施,健全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产业园区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开展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和产业园区等的影响评估。

(三)发展特色研究型业务

大力推进基于气象影响的特色研究型业务,开放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科研亮点,吸引跨学科、跨部门合作交流,增强科研与业务的互动交流,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衔接。

(四)构建特色气象治理体系

着力深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强化依法履职能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夯实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构建现代气象治理体系,提高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

1.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

发挥党的组织领导作用。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推动广大气象干部职工继续为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持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推进新形势下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措施,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模式。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延伸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健全完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气象精神,持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升创建层次和水平。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气象文化宣传力度,拓展气象文化传播途径。加强气象文化人才队伍、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建设。建立完善气象文化建设交流机制,优化气象文化建设环境,鼓励参与气象文化创新,开创永平气象文化建设新局面。

2.深化气象改革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需求,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分类推动气象服务改革发展的机制,优化气象服务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优化面向各行业各部门的气象服务机制。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打造专业气象服务品牌,持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改革部署要求,进一步理顺气象政务与业务关系。推进气象技术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强化对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业务和重大科技的技术管理。

3.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加强气象行政执法管理。强化气象执法及监督,推动气象行政执法纳入地方综合执法体系。完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气象执法机构,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气象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能力。依法规范气象活动、依法履行气象行政审批职能,依法管理气象工作、发展气象事业。深化“放管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提高行政审批和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加强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管理,健全重点监管对象清单更新制度,抓好防雷安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依法依规开展防雷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应用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4.提升气象台站基础能力

保护和提升气象探测环境质量。加大探测环境保护力度。开展必要的业务综合用房、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满足业务运行。探测环境受周边环境影响的,对周边遮挡物实施必要的清理整治,保持探测环境的稳定性。

提高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保障力度。针对目前存在的业务技术用房不能满足业务布局、配套设施不到位、功能不完善等明显短板,开展专项升级改造建设,满足业务服务工作需求。完善台站附属设施,开展供水、供电、道路、观测场、排污等基础配套改造;落实台站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防护、防雷、消防、水电等规范化建设和老旧设施改造,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台站安全可靠运行。

开展台站标准化业务支撑平台和业务运行环境建设。按照确保台站业务稳定高效运行的标准,实施供配电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显示平面、计算机硬件平台等业务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构建标准化、集约化、开放型的综合气象业务支撑平台,安装相关业务支撑设备,提升气象台站科技内涵和业务支撑能力。

(五)强化气象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科普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互联网+”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结合地方需求,推进气象科普实体场馆布局与建设。

形成气象科普工作合力。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融合气象科普宣传需求,建设有气象特色的文明实践点。加强部门合作和交流,调动各方力量,探索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普合作。开展高质量的气象科普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气象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加强关键区、重点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提升自动气象站观测性能和数据传输稳定性,使空间范围和观测要素更加切合气象服务需求。建设生态及应用气象观测站网,提升气象信息安全网络及数据共享能力,促进气象监测能力整体提升,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精密监测数据。

1.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在全县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等重点区域新建、升级改造10套四要素(气温、雨量、风向、风速)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60%以上自动气象站具备四要素以上观测能力,站间距小于10千米。提升雷电监测能力,布设1套三维闪电定位仪。针对地形复杂、易灾偏远乡村,增补小型化、轻维护的自动气象站,配备1套应急移动气象站,提高暴雨、山洪、泥石流等主要灾害的气象监测能力。

2.建设生态及应用气象观测站网。新建1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增强为烤烟、茶叶、核桃、药材、农经作物等高原特色农业服务的能力。推动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对交通安全高影响天气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推进重点旅游风景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

3.提升气象信息安全网络及数据共享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基础建设,升级完善网络安全设备,提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感知、预警与防御能力,构建整体防控的气象信息安全体系。推广应用国产化软硬件设备和密码技术,推进国产终端应用。建设高质量的气象基础数据资源,加强与应急、水务、自然资源、农业、林草、交通、环保部门信息共享与交互,不断增加气象相关领域数据收集数据量、收集种类和收集时效。

4.提升自动气象站观测性能和数据传输稳定性。提高台站装备保障能力,升级改造16个自动气象站2G通讯模块。加强观测仪器备件储备供应能力,分别采购1套六要素、单要素自动气象站备件。实施机房改造及网络系统升级,对原有机房布线系统、网络系统、配电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对UPS进行更新,对局域网网络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新增网络安全设备确保核心网络的整体安全。

(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通过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高原特色农业服务能力建设、智慧旅游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等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1.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多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全县干旱、暴雨、高温、低温冷冻等8类灾种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区划,应用全州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和气象灾害风险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边普查边应用,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功能,通过应急广播系统发布预警信息。继续推进永平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软件本地化应用部署。完善公共灾害防御体系,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

2.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继续推进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选择雷电灾害高发、群众需求强烈的农村实施防雷减灾示范工程,提升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取得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每年持续广泛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培训。

3.高原特色农业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开展“直通式”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结合本地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为永平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气候评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开展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分灾种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开展针对核桃等特色作物的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建立永平主要农作物生长适宜性指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指标,实现永平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

4.智慧旅游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整合数据资源,开展气象影响阈值指标研究,推进适应公路、铁路、旅游等需求的影响预报业务建设,开发旅游、公路、铁路气象服务产品;应用智慧旅游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相关产品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提供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的旅游、交通气象服务。开展大雾、路面结冰等公路交通灾害性天气风险预警服务,建立跨行业气象风险预警联合发布规范;开展铁路沿线暴雨、强对流、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产品研究与应用。

(三)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工程

作业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1个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开展应急保障车载作业系统建设,配备1辆应急保障作业车辆,购置新型车载火箭发射系统。推进永平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编制和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加强永平县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保障和投入保障。修订完善《永平县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

(四)气象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工程

突出气象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核心地位,通过鼓励参与科技创新团队,以科技项目带动气象科技创新,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组织开展省局下达的《常规气象观测站装备保障维护能力提升研究》课题,通过课题,锻炼队伍、培养人才、转化成果应用,全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气象特色研究型业务,创新合作机制,开放数据交流共享,积极同有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能服务于永平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工作的研究成果。

(五)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探测环境改善提升工程等,不断提升台站的基础能力,确保台站业务稳定高效运行,支撑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确保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性。

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认真组织实施永平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场迁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台站附属设施。开展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及业务运行环境建设,构建标准化、集约化、开放型的综合气象业务支撑平台,安装相关业务支撑设备,提升气象台站科技内涵和业务支撑能力,努力把永平气象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单位整洁、设施完善”的省内一流气象台站。

探测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与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统筹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做好与《大理州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永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

(二)健全投入机制

按照中国气象局的统一安排,不断完善与气象部门现行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气象计划财务体制,建立相应的财务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强化规划实施与财政预算的衔接协调,增强预算约束性,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相关专业气象服务纳入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气象服务供给,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多渠道筹集“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资金。

(三)强化人才支撑

牢固树立人才是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人事人才政策,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干部队伍,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干部培训,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